Photo by me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本書是吳若權老師的『先放手,再放心-我從<<心經>>學到的人生智慧』,這是一本歸類至心靈勵志哲學類的書籍。
近兩年接觸靈性的相關視頻及書籍後,便開啟了這方面的興趣,
起因是我想透過瞭解自己來尋找我人生的方向,與來到這世界上追求的目標。
不太記得是甚麼時刻,興許是在約莫四個月前,習慣性觀看的youtube視頻,不論是說書、冥想與大眾塔羅占卜等頻道中,
數次告訴我近期應該要「讓自己讀心經」,從第一個視頻一路到第五、六個視頻都在告訴我這樣的訊息,這樣的狀況持續兩個禮拜左右…..,
現在回想,神奇的是在決定要讀心經之前,我完全沒有以此關鍵字進行相關搜尋動作,更別說大數據可能對我的影響….(如果說被監聽而影響也不無可能😅😅)。
老實說那段時間很是疑惑為什麼會接收到這樣的訊息,塔羅占卜是大眾占卜,沒道理測不同主題選擇不同選項的結果都告訴我應該要開始讀心經,
帶著這些疑問時,
恰巧知道小時候喜歡的作家吳若權老師準備要出版關於心經解析的書籍(事實上這是本過去曾出版,於2021年增刪內容後再版版本),隨書亦附贈心經手抄本,便擇時衝往誠品書店入手。
Photo on 博客來
同時搭配吳若權老師在Youtube視頻對心經的講解影片一同消化。
關於心經的眾多譯本版本中,全文僅260字可見玄奘大師使經文變得簡短精粹,因容易持誦而廣為流傳。雖起源於佛教,但不只專屬於佛教徒閱讀,無論是甚麼樣的信仰,內容帶來的是對於人生哲理的影響。
-------------------------------------------------------------------------------------------------------------------
這裡引用書中一段我很喜歡的一段內容😍
<<心經>>以「觀自在菩薩」為起始,是玄奘大師送給所有讀誦者最美的祝福,也是最好的提醒。彷彿是佛陀要我們每一個人,透過當下的覺察,記起內在完美的佛性,對宇宙萬物充滿慈悲。不要討厭自己;也不要怨恨別人。
--------------------------------------------------------------------------------------------------------------------
從出生這一刻起,我們有意識/無意識地為人生做各式不同決定,然而這些決定其實可以追溯至人格養成時期,因這些從小的形塑會影響做決定時的選擇。
回想過去的年華,在人生這條道路上勢必會遇到大大小小的事件,酸、甜、苦、辣、悲傷、愉悅、豐盛等,都是幫助我們及教導我們度過人生的苦難,
讓我們得到果(人生終極目標)而必經的過程,過程中以何心態便是成就人生各扇門的鑰匙。
這時我便發現,經文中「度」的意涵何其重要,以下是抄寫某次吳若權老師Youtube視頻對經文中「度」字的解析:
我有一個幾乎能夠說佔人格養成上很大比例的不良性格,便是被害者心態。
所謂被害者心態,在面對挑戰時總會在當下時刻擔心、害怕自己無法越過當下的痛苦狀態,且時刻覺得自己委屈,以逃避、抱怨與怪罪他人及環境的態度面對。這在很多時刻讓自己感受到疲憊,也會影響將遇到的人事物與進行中事件的走向(便是時常聽到的吸引力法則)。
這表示我在不論是意識或是無意識中,都不夠愛自己;覺得自己不值得且配不起自己想要的人生(自我貶抑),
直搗問題中心便是消除被害者心態,時刻告訴自己在苦難當前每個人都一樣,我們並不是所想地那樣微小,當你越深入痛苦、體會痛苦,能夠越加超脫,痛苦就傷害不了你了。
你可能會覺得說的、寫得那麼容易,大道理大家都懂,要這麼容易大家就都能夠成為成功人士,世界上就不會有那麼多社會案件發生了🤥🤥
沒錯,實作起來的困難只能透過一小步小步達成,累積起來看就會是一段距離,慢慢距離越拉越長,也就改變了😍😍😍
一時的大改變太困難也不易執行,就從拆分小目標開始!
摘錄書中想送給大家的話:
試著回想過去的經驗中,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此刻,我的心,在、或不在?」你的回答是甚麼?
執念,是無形的攔阻。當我們不再自以為是的時候,才能真正同意別人其實也有很多對的地方。
「能解決的事情,不用擔心;不能解決的事情,擔心也沒有用。」如果,針對一個人或一件事,既然已經盡了心,也用對力,但一時半刻之間還是無法處理好,那就與之和平共處吧。過度煩惱,只會增加更多憂慮,徒增困擾而已。